浅谈CPK-正确认识、使用CPK
小KK_Read
2022-01-06
| 转藏
大
中
小
展开全文
作者|黄少石
来源|常州企业管理CEMA
全文总计2042字,需阅读6分钟,以下为正文:
CPK与PPK作为质量工具中的一部分,有很多人谈及但也有很多人对它不了解,神话它,对它有误解。我们会从三个方面聊聊CPK。什么是CPK 被误解的CPK 如何正确分析CPK01初识CPK - 什么是CPK在SPC(统计过程控制)中主要分为两大块:1控制图,2过程能力分析。CPK和PPK就是过程能力分析中的一员。CPK:过程能力指数PPK:过程性能指数包括二项过程能力、DPMO、PPM、Z值等我们熟知的不合格率(不良率)均属于过程能力分析。那什么是过程能力分析呢?在SPC 手册中有这么一句话:过程能力由造成变差的普通原因来确定,通常代表过程本身的最佳性能(例如分布宽度最小),在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下运行过程。一般说来,由于受统计控制的过程服从可预测的分布,从该分布中便可以估计出符合规范的产品比例。从上面一句话中,我们得出几个重要信息:1、过程应该处于统计控制状态,并且变差是由于普通原因造成,换而言之,在进行过程能力分析之前,应该确定该过程是否受控,控制图中是否有异常因素;2、“服从可预测的分布”,过程分布应该需要服从某种分布。什么分布呢?常见的有正态分布,算二项过程能力的时候,应符合二项分布(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近似正态分布,此处不进行详细阐述),算DPMO时候要符合poisson分布等,(如果不符合以上分布呢?)3、“估计出符合规范的产品比例”也就是我们可以估算出按照此过程继续运行下去,过程将会有多少不良产生。我们看SPC手册中的一张图和minitab生成的两张图。图1 源于SPC手册在分析CPK之前,数据应该服从正态分布、过程应该稳定受控并且数据收集过程应独立,从而从CPK中可得知如果按照此过程继续运行将有多少不良产生,我们是否可接受。02被误解的CPK在日常生活中,常常会误解CPK和不正当使用,我们来看看以下几种情况。Q1:CPK≥1.33,过程稳定受控。这句话我不知道从何处流传开的,但我知道如果CPK≥1.33,过程稳定受控的话,SPC中就不需要控制图了。从“检测-忍浪费,预防-避免浪费”一句话中可以看出,控制图是对过程一种监控、预测,用于观察过程运行趋势,提前预防不良的发生。而过程能力是对过程进行检测,探测过程中将有多少不良的产生,两者没有任何联系。顺便提一下,控制图中控制限为过程输出的(通过过程计算出来的),过程能力分析中规格限是标准给出的,不随过程变动而变动。我们看个例子。(数据,规格要求:16±0.5)经minitab分析得到两个过程过程能力分析与控制图。从上面两组过程中可以看出,虽然过程二CPK高达13.68,但是控制图在我们执行所有检验后,发现控制图并不受控,反而是过程能力只有0.89的过程一受控,可见CPK大小和控制图并没有任何联系。在任何教材中,我们只会说过程能力好、可接受、尚可接受等说法。Q2:CPK为短期过程能力指数,PPK为长期性能指数这句话出现在很多培训教材上,本身也没有问题。但是多长叫长期?多短叫短期?一月相对于一周可以说长期,但是对于一年就是短期。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,长期性能指数不仅包括短期过程的变异,还包括长期随着时间漂移而产生的组间的变异。因此短期过程能力指数另一种说法为组内能力指数,长期性能指数为整体能力指数。Q3:神话的CPK——我遇见一些管理中,将CPK能力夸大:供应商对零件关键尺寸是否管控到位,算下CPK看是否大于1.33,凡是可以抽数据的都可以计算CPK。前面提到,计算CPK有3个前提:1、数据应满足正态分布;2、数据应该统计上受控;3、数据应该独立。计算CPK范本也好,minitab也好,在执行CPK计算前并不会对数据进行上述三个要求的识别,依然会傻傻地输出数据,这时,计算出的CPK值可信度并不高。除此上述三个条件之外,数据收集应该满足时间顺序。如上个案例中数据计算出过程一和过程二CPK值,过程二CPK值明显高于过程一,但是PPK值却是一样的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为过程二比过程一能力要高。但其实两个过程数据是一模一样的,过程二的数据只不过是将过程一数据排序而得的,这是为什么呢?我们知道CPK和PPK计算方式:CPK=min{(USL-μ)/3σ,(μ-LSL)/3σ}PPK=min{(USL-μ)/3S,(μ-LSL)/3S} 从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出两个公式中,仅标准差不一致,CPK中σ=/(d2为常数,可查表得),而PPK中S=,从公式可以看出σ受极差影响很大,而S并不会,我们对两个过程数据计算分析:我们可以看出,整体标准差(S)输出结果一直,而组内标准差(σ)过程二明显比过程一要小很多。从此处也可以看出为什么CPK叫组内过程能力指数,而PPK叫整体能力指数。也可以看出CPK对过程取样的敏感性,计算CPK不仅要考虑三个前提,对数据的收集也有讲究,并不是任何情况下考虑CPK值都是有意义的,因此也在适合的阶段去运用过程能力分析,什么情况解读PPK比CPK值更准确,两者差异与使用此处不多做详细介绍。Q4:计数型没有“CPK”这句话也没有太多问题,计数型数据是没有办法计算CPK。但是问题背后是,人们只知道算CPK,不知道CPK所要表达的是什么,只知道CPK≥1.33,过程能力可接受,并不清楚CPK≥1.33背后表示的什么。如果计数型数据我们是可以算“CPK”的。只不过使用的别的指标,比如DPMO、Z值,不良率等,这些指标也是可以通过计算,与CPK、Z值构建关系的(篇幅有限,此篇只说CPK,其余不详说)。
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、诱导购买等信息,谨防诈骗。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一键举报。
转藏
分享
QQ空间
QQ好友
新浪微博
微信
献花(0)
+1
来自:
小KK_Read
>
《工程方法类》
举报/认领
上一篇:
下一篇: